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成長駭客是數位時代的品牌特效藥嗎?

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一詞於2010年被西恩‧艾利斯提出,直到近兩年才慢慢開始傳進台灣,2016年首次在台灣舉辦成長駭客年會。
當你google「成長駭客」,你會得到200萬條相關項目,若以英文搜尋,數目就更驚人了。但到底什麼是成長駭客?成長駭客如何幫助品牌成長?只要有了成長駭客,品牌就能在數位戰場上打勝仗嗎?



▲一搜尋博客來,與「成長駭客」相關的書籍竟多達5頁82筆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維基百科上的定義:
「成長駭客首次出現於2010年,常在科技新創公司使用,運用創新思維、分析性思考與社群統計數據,達到商品銷售增長與客戶數量增長。成長駭客是數位行銷的一環,常會運用優化搜尋引擎、網站分析、內容行銷等技術。成長駭客專注於低成本的創新行銷手法取代傳統行銷手法,例如:運用社群媒體與病毒行銷取代電視與報紙廣告。」

看完300字,相信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成長駭客的葫蘆裡到底賣什麼藥,又跟我們現在在做的數位行銷有什麼不同;其中最關鍵的差異,我認為是思考模式。成長駭客,是完全目標導向的思考方式,必須要放下品牌本身的一萬個包袱,去嘗試任何可以導向成長的方法,如果一支影片能讓客戶成長那就拍影片,如果優化UI/UX設計能讓客戶成長那就去優化,方法並不限於數位或傳統,但更把大數據奉為圭臬,以非常科學的方式追求目標,快速修正不夠精準的投資;且最重要的是,達成成長的同時,儘可能不增加行銷預算。


成長駭客:以接近原有的行銷預算,提高品牌成長趨勢

初階的成長駭客,包含的層面可粗略分成四大部份,不管哪一部份都經常使用A/B TEST工具,進行快速的系統化分析和修正。
一、 新客戶體驗優化
讓新客戶使用產品相關服務時,獲得良好經驗,使流失率降到最低。內含:網頁/APP使用者行為分析、新客戶註冊流程設計、UX使用者體驗設計、新客戶問題解決……等部份。
二、 推廣流程優化
利用人性與基本使用行為,增加新客戶。
三、 新客戶導入成本優化
可運用工具很多,如:Google廣告優化、FB廣告優化、搜尋引擎最佳化、再次投放式廣告優化、廣告文案優化、廣告圖片或影片設計優化。
四、 社群行銷效果優化
創造議題在傳統行銷中是公關的工作,但現在在數位行銷這一塊,不得不跨到這項工具,也就是網友常說的「帶風向」。

接著讓我們舉幾個簡單的案例,讓大家感受到身邊的品牌小改變,原來可能就是成長駭客的應用。


案例一:Facebook





▲針對粉絲團的橫幅首頁,經過漫長的改版後,終於可以完整可視於手機與電腦版。

台灣的Facebook使用者非常多,對於改版應該見怪不怪了。事實上,每一次的改版,看似好像只是在進行UI/UX的使用者體驗改良,實則包含成長駭客的概念。所以你會發現,分批、分區、分國家,進行改版,是Facebook一貫的改版策略;這也就是所謂的A/B Test,Facebook可以隨時取得改版前後的使用者使用行為差異,由此推進下一次改版。當然,每一次改版,除了增進使用者體驗感受外,也可能藉此軟性逼迫企業主購買廣告,這就是成長駭客的獲利方式。



▲僅僅只是為房東提供攝影師服務,就讓Airbnb房客訂房天數成長8倍。

Airbnb創辦三年後,客戶穩定成長,但創辦人Brian和Joe並不滿足。他們在2010年7月飛往紐約,親自探訪他們的房東,驚訝地發現許多房源刊登的照片比實際上的還醜。於是他們展開一個新計劃,預備了20位攝影師,讓房東主動預約為房源拍照,大幅改善了房源照片的美感。
一個簡單的發現和計劃,讓Airbnb的房客預定天數在一年內成長8倍,累計房客達到100萬人,幫助Airbnb再次進入快速成長期,正是我們前面所提過的「改變成長率」的轉折點,這個點就是成長駭客。這不僅幫助成長,也讓Airbnb的成長動長快速增加,同年五月即收購了德國共享租屋公司Accoleo,也贏得各方1.12億美金的資金挹注。

選擇兩個台灣人熟悉的品牌作為案例,即是要向大家說明,所謂的成長駭客不一定是非常偉大的品牌創舉,相反地,應該從舊客戶與新客戶中取得「行為insight」,進而在客戶的使用或購買流程中投入改變係數,就此改變成長斜率。

近年來,在品牌行銷中,大數據與創意之爭一直沒有平息。

我認為,成長駭客也是其中一員。有人說,成長駭客是所謂品牌的數位特效藥,我必須說若只持不完整的觀念反而會害死品牌。不管在傳統廣告時代,或是數位廣告時代,都要深刻瞭解消費者insight,才有機會創造利多,而其中差異在於瞭解工具的進化。以前可能只是FGD或問卷調查,但現在是從消費者完全無戒心的大數據中取得行為模式資訊。接著,最重要的步驟,就是用創意解決問題,那才有機會真正駭進消費者心中,讓消費者愛死你!

從修圖到擬真 觀察AI科技帶來的改變

AI人工智慧,聽起來好像只在電影裡發生,但事實上,AI早已進駐我們的生活,甚至我們可以大膽假設每個人都使用過,只要你曾經使用過修圖APP,這些神奇的修圖效果其實都來自AI人工智慧的精細演算,NVIDIA於2018年四月下旬還公佈了人工智慧能辨認消失畫面並修補的研發成果。
▲NVIDIA能辨識消失畫面並修補(圖片來源:https://www.inside.com.tw/2018/04/25/nvidias-ai-fixes-photos-by-recognizing-whats-missing)

這項成果對於一般人或許只是好玩,但對於老照片毀損之狀況,即可給予完美補救。2011年日本大海嘯時大量珍貴照片都被無情沖走,Ricoh展開《SAVE THE MEMORY》計劃,儘可能修復九萬張照片並物歸原主,若在現在,運用AI人工智慧,或許可讓照片的修復更臻完美。


▲當年Ricoh運用照片修復技術修復九萬張照片,若於今日或許可以人工智慧進行修復工作。(圖片來源:https://technews.tw/2015/03/15/311-japan-tsunami-ricoh-photos/)

除了修補毀損影像外,AI人工智慧還可推算同一人之不同年齡的長相,如同大家曾在社群軟體或Face App玩過的功能,它大量被應用於年幼時即被拐騙的失蹤人口推算長相,甚至變換性別,這都可能幫助提高被尋回的機率。

▲FaceApp可輕鬆模擬變男變女(圖片來源:https://goo.gl/zhFBXi

於廣告行銷上,AI人工智慧亦可能提供重大突破。未來,只要擁有夠多的素材,代言人即使忙到沒空配合廣告拍攝,我們也能透過AI人工智慧的模擬,拍攝出幾乎難以辨認真偽的代言人廣告。如此一來,即可大量省去作業時間、流程,只要取得授權即可。但,有好必有壞,若有有心人士,就可能產出許多危害名人的假影片,例如近年來流傳的艾瑪華森不雅影片,從下面的影片網址可看出如何拍攝。
▲假艾瑪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R0l1pfVxko)

▲在如此先進便利的AI人工智慧前,SK-II大逆其道,以「素顏行銷」取信於消費者。

由以上舉例,便可觀察到AI人工智慧早已滲透我們的生活,每個人對於運用手機裡的人工智慧功能都習以為常到並不感覺特別。但在運用便利的科技之際,我們應該也要反思其中真真假假所帶來的價值觀改變,例如大量想成名的年輕人運用修圖軟體一躍成為熱門直播主之列,但被揭穿素顏狀態後,粉絲或直播主本身的無法接受,卻經常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享受科技果實的同時,也要兼顧使用者心理健康與使用正當性。

臉書禁止強迫分享,是好是壞?







▲圖片來源:美聯社

臉書演算法一再變動,早已不是新聞,對眾家小編們與數位行銷人更是見怪不怪。事實上,臉書的變動,並不是全世界統一,而是分區逐步變動的。舉例來說,每個人的發文背景圖可能相異,有些人會比較早擁有新的圖,有些人則要多等待一些時間才會跟上。這樣的時間差狀況,同樣發生在最近台灣開始明顯有感的臉書政策:禁止強迫分享。

何謂在臉書上強迫分享?你一定看過甚至主辦過臉書的貼文活動,像是「只要按讚並公開分享即可抽獎」,這樣的誘導式分享要求,對臉書來說,就是強迫分享。凡被臉書發現,該則貼文的能見度會幾乎降至零。

我們可以試著站在不同角度,猜想不同人對這件事的看法為何:

對客戶來說:蛤什麼,那我要怎麼增加擴散率?

太棒了,代理商再也不能告訴我活動失敗是因為獎品誘因太小

對臉友來說:臉書Good Job,早就受不了那些逼迫我要公開分享的品牌了!

對代理商來說:呃,不能寫分享是要怎麼寫?

好啊好啊,之前是不能強迫按讚, 現在是不能強迫分享!

好耶,終於不用再做這種客戶說直接見效卻沒insight的貼文了!

在實際操盤的狀況中,我們發現有小編開始尋求應對方式,例如:在文末寫「想中獎的粉絲,你們知道該怎麼做吧?小編就不多說了。」以規避寫到「分享」二字。這樣的偷吃步不失為短期的一種方式,但私以為若抱著樂觀誠實的態度,應該要開心擁抱這個限制,因為這個限制會逼迫你回歸消費者洞察去思考:怎麼樣的議題和內容才能真正帶起話題擴散效應,降低貼文形式僵化無感,這也才是真正的社群效益,畢竟你的目標對象從來都不是幽靈人口居多的抽獎部隊們!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沒有生命的聊天機器人,如何讓社群活起來?

Facebook推出「Facebook Messenger Platform」提供開發者自由開發各式聊天機器人、LINE推出「Messaging API」後,聊天機器人在社群操作的議題上開始大紅特紅,成為最新矚目焦點。

事實上,這不是聊天機器人第一次當上紅人。1960年代精神科醫師就開發了「伊莉莎聊天機器人」,讓病患可透過文字訊息與機器人對話,得以進行治療。但這次挑起熱潮的聊天機器人不容小覷,因搭載了最新的AI技術,聊天機器人的對話流暢度與自然度更勝以往,加上網路聊天APP(LINE、Messenger、WeChat、Whatsapp)的盛行與普及,聊天機器人的應用更容易了。但,如何透過聊天機器人,在社群上幫助品牌發展,甚至進而推動銷售呢?我們可以透過下列案例來瞭解。


案例一:華康字體情書活動

字體公司是能見度與關心度皆低的公司,華康字體如何運用聊天機器人增加粉絲團的能見度,進而推送新廣告,並增加粉絲好感度呢?

活動初始,透過勾起好奇心與極低的參與門檻鼓勵消費者加入活動,只要回答郵遞區號就能獲得專屬情書。

啟動聊天機器人後,聊天機器人會再次詢問郵遞區號,讓對話接續下去,而不是收到情書就結束。



回答後,你會得到了一封對應郵遞區號的專屬情書。

但事情還沒完,聊天機器人會再進一步詢問你第二個問題,以期與消費者有更多互動,華康字體本次就用來舖哏,讓情緣延續。

8/7當天公佈後,才發現原來是推播了新廣告。





這一連串的過程,都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得到的情書是專屬的,體驗到備受重視的感覺與收情書的樂趣,不管情書內容是否有打動他的心,他都已被樂趣撩到。


案例二:某網路創業粉絲團

除了活動的宣傳與配合外,許多粉絲團也開始應用於私訊的個別處理或主題深談。就這部份的聊天機器人活用,更需要小心過度發散的問題,以下圖為例,為何聊天內容的長度不如華康呢?有幾點切入值得思考。


第一個問題的設定

第一個問題,或者說啟動聊天機器人的Key,非常重要。它不只是一個通關密碼,還必須與消費者有關。若以華康與此創業粉絲團作為比較,華康的Key是私人郵遞區號,而此創業粉絲團則是「開始」,後者與消費者的情感連結與好奇心連結較低。
聊天機器人的話量多寡與回應模式

儘管消費者都明白他們是在跟機器人聊天,但仍舊渴望有聊天的感覺,甚至有意外的趣味,如Siri。我們再進一步探討,聊天的感覺是什麼呢?除了話題以外,句型與句子長短也與聊天相關。我們再以華康與此創業粉絲團作為比較,不難發現華康的句型較口語,句子長度較短,與我們日常的網路聊天習慣相近;而此創業粉絲團則是比較說教。為什麼有這樣差異呢?多半是與聊天機器人的腳本設定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想要在品牌行銷時運用聊天機器人這個工具,必須要非常瞭解消費者的思考模式,且深入思考品牌或產品的特點如何融入對話中。在一來一往中,設計出色的對話腳本,不停勾起消費者的興趣,同時引導消費者瞭解你或走進你的圈套中,否則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句號,即使有好工具也會徒勞無功。在2017的熱潮後,2018值得關注的焦點是,行銷人如何將平時熟稔的「人性」與聊天機器人完美搭配使用。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從《天堂M》看代言人的運用演變

眾所矚目的《天堂M》甫上市,就掀起線上遊戲新熱潮。遊戲的精緻度不在話下,但代言人的選擇更值得玩味。《天堂M》選用了三位代言人,陳金鋒、戴資穎、聶永真,都是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廣告中每一句精準的旁白,都在在連結了他們所屬領域與天堂的關係,但仍有玩家直言「代言人的選擇不夠直觀,不懂跟天堂M有什麼關係?」


▲台灣巨砲陳金鋒的代言畫面(畫面擷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_WllVn3djA)


▲羽球球后戴資穎的代言畫面(畫面擷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bCfPb-MvQ)


從這個問號,可以綜觀行銷中的代言人運用轉變。

過去,代言人的選擇多半侷限於明星,只要該明星的形象符合商品調性,都有可能爭取到代言,以明星本人的魅力,帶動銷售;但時代變了,現在的代言人選擇依舊是明星,但不再只是影視藝人這種明星,而是各種領域的明星,包括運動賽事、時尚設計,甚至是YouTutber、部落客、Instagramer都有可能躋身代言人,且魅力更勝於明星。


▲白痴公主為MAYBELLINE小黑金拍攝代言短片(畫面擷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maybellinetw/videos/1625736037500440/)


為什麼YouTuber會崛起,甚至取代明星成為代言人呢?研究數據顯示,21%台灣使用者訂閱了超過一個YouTuber頻道,且其中53%使用者在收到更新通知的24小時內,就會回去收看影片。比起明星的遠在天邊,Youtuber親近得就像是鄰居,讓人忍不住想聽他說話,跟他互動。2017 YouTube大調查顯示,YouTuber的影響力已經超越同溫層,超乎所有行銷人的想像。


▲黑嘉嘉代言KYMCO的廣告畫面(畫面擷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udUXK8j0C8)


2017 KYMCO的MANY上市,也首次摒棄明星代言人,由專業棋士取代過往的蕭亞軒等代言人。由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網路改變的不只是消費者觀看習慣,也開始改變代言人的選擇。對於所有品牌來說,這都是一個新的衝擊與學習,有別於從前的祭出大牌明星就奏效的直線思維,現在更需要的是多點散打卻更加精準的游擊戰。品牌經營者更需要清楚目標消費群是誰,目標消費群會因什麼元素決定購買,由此在各色代言人可能中挑選最佳解,也同步觸發消費者的不同生活區塊,就像打線上遊戲一步一步拓展領土般。回到行銷的最終目標,銷售商品,品牌經營者都必須透過數據檢視利用YouTuber等網紅作為代言人,是否奏效,又或者消費者買的是網紅的趣味梗,卻忽略了商品呢?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感性訴求 打動年輕世代

品牌溝通可以包裝新產品,也可以強化品牌印象,近來銀髮議題逐漸發燒,許多廣告運用爺爺奶奶作為主角,並且探討跨世代的溝通問題,除了激起各世代的同理心,更能延續以及轉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進而對品牌產生認同感。
2017年超級盃的眾多廣告中,Audi便與其他車商訴求明顯不同,有別於以往的引擎、速度、車體設計、內裝等強調產品本身特性的訴求,Audi的廣告這次提出了女性平權的議題,並以親情角度切入,由父親在看見女兒比賽的不公平中,引起社會對於議題的關注。
品牌玩議題,還是要包裝對的元素,與拍攝手法以及廣告呈現的方式也有相當大的關係,否則就算是拍一部電影也只是對牛彈琴。

一、VOLVO-Alice’s Wedding

還記得VOLVO前幾年的廣告,彭于晏說完:「VOLVO不是我的菜,但我愛。」之後,VOLVO有了新的詮釋之後效果絕佳,VOLVO儼然變成當時的市場搶手貨,在路上也愈來愈能輕易邂逅了。

從前的VOLVO被認為外觀老氣、中資投入等負面印象,這次S90的廣告,不走都市風格,而是搭上失智的議題,以世代傳承的意義將品牌重新包裝,感動了許多人,代言人張鈞甯的知性清新表現也有加乘的效果,讓微電影更有看頭。

微電影裡巧妙的安排,交錯出現的經典車款240以及S90,從過去父親開車接送女兒,長大後女兒牽著父親,雖然失去記憶令人心碎,但愛會延續,如同VOLVO的品牌一般,經典永在。
 二、TOYOTA-兩個爸爸
從前年開始,TOYOTA招募了許多故事,在得獎的故事當中挑選拍攝成微電影,2016年推出的微電影「兩個爸爸」就是從「TOYOTA大故事家」活動金賞作品「一家人的日曆」所改編,討論世代溝通的問題,傳遞TOYOTA一直想表達的愛、溫暖的形象,突破三百萬的瀏覽量,是一部成功引發話題性的影片。
從日曆上的署名開始鋪陳,帶出為何有兩個爸爸,以及後續的發展,影片中未出現太多產品,也未有logo出現,但從開車出門找爺爺、後至三人一同出門的畫面,潛意識感受到情感堆疊,車與溫馨感完美結合。
結尾帶出slogan「愛,就算不認得,但記得。」,與前幾部為電影一樣以愛與溫暖作為主要訴求,呈現出家就應該要有車、並且要共同營造美好家庭生活的想像。
資料來源│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新瓶裝舊酒,真的好YOUNG的

近年來,台啤致力於年輕化,從新推出的包裝款式可見一斑。從早期的藍白經典線條、綠白金牌設計,到現在專為女生設計的果微醺,到蜂蜜口味與水果口味,每款包裝都走向更年輕的外貌。

 不變但年輕度不足的經典包裝。
圖片來源:台啤官網

不老不Young的金牌包裝。
圖片來源:台啤官網 

設計與色調開始迎合年輕族群,是近年台啤的包裝走向。
圖片來源:台啤官網 

2016年搭上總統就職的話題,台啤邀請年輕世代喜愛度極高的設計師聶永真操刀,設計了小英紀念酒,新穎現代的設計風格引起收藏,一上市就賣到斷貨。
圖片來源:ETtoday東森新聞雲

今年聖誕,台啤再度推出聖誕新包裝,討喜的設計,立刻攻佔臉書與IG的熱門關鍵字排行榜。這次,台啤趁勢而為,與數位公司合作推出台啤心跳聖誕樹,並為它拍攝一支網路影片,影片上線半個月即達到101萬次瀏覽數。

圖片來源:台啤官網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uAd5HoWH4

這一連串的改變與操作,可以看出包裝設計是年輕化的最大功臣。內裝的啤酒口味的堅持不變,一直是台啤的承諾,但品牌可不能一直不變,除了大手筆地從廣告改變品牌個性以外,包裝改變相對來說是聰明小花費製造大驚喜的思考。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當VR不只是炫技─空間結合內容行銷

VR與AI科技於今年坎城廣告節大紅大紫,其中又以同時獲得移動類與娛樂類全場大獎的紐約時報《THE DISPLACED》(流離失所的人們)案例最引人注目。

全世界約有三千多萬難民兒童因戰爭被迫離開家園,而敘利亞便是其中之一。紐約時報為敘利亞難民製作VR影像,並透過VR技術,讓讀者透過轉換空間的臨場感,親自感受難民的生活,進而引發讀者對此議題的關注。




在《THE DISPLACED》中,戴上VR後,你將會看見難民兒童們帶領你去看看他的難民生活,殘破的家園、教室與一切,透過「空間」,你會得到比閱讀文字或照片更多的「感受」,而「感受」將引發你的「行為」或「關注」,它就完美達成一次新聞任務。












過往我們經常看到品牌將VR應用在娛樂議題上,如透過VR感受遊樂園中刺激的雲霄飛車,卻罕見品牌將VR與內容如此緊密貼切地結合,再傳遞給消費者。為何紐約時報這次的行銷創意會成為創舉呢?




因為,它不再只是將VR當作炫技的工具。

曾有人說,最成功的數位行銷是20%的科技加上80%消費者洞察;紐約時報即掌握了這個要點。他們抓緊了「空間」對人的情緒感受的渲染力,讓VR成為視覺的任意門,帶領消費者前往難民所在的空間,去接受震撼教育。當消費者完成了這個行為,紐約時報也不再需要做過多的解讀引導,消費者自然會產生許多反思與同情,進而關注議題甚至捐款。






資料來源:https://goo.gl/Sz8vHz

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物聯網廣告,終於不再是型錄

物聯網的概念,早在電影中可見一般,並於1995年比爾蓋茲的未來想像之書《未來之路》首次討論;1998年,IoT(Internet of Things)一詞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中心主任Kevin Ashton 研究RFID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時正式提出。



經過二十年,科技逐漸成熟,物聯網開始成為真實,不只電影,許多影集也都大量放入IoT應用,如:木村拓哉主演的《Mr. Brain》。




但,台灣廣告對於IoT的演繹卻始終停留在「塑造未來」,大量的未來想像,彷彿那仍是尚未成真的技術;舉例來說,電信業龍頭於2013年推出的廣告,即用大量的虛擬光影與線條演繹IoT。這樣的廣告手法,雖能傳達科技感,卻也營造距離感,與其說是勾勒願景,不如說是IoT的電子動態型錄,介紹了各種可能的應用型式。



好的廣告行銷,要能進入人心,更要進入生活。韓國電信業者SK Telecom今年為IoT技術推出一支幽默詼諧的廣告,由一對熱愛互整的歡喜冤家主演。以往整人的方式可能是老婆給老公帶了一整盒沒有配菜的白飯當午餐,但現在的IoT世代,整人手法更上一層樓。在每個橋段中,不僅展現了IoT於生活中的應用,更融入了真實人性,最重要的是挑起消費者的嘗試慾望。





看完後,你失守的嘴角,是否透露了你也想用IoT來整人的慾望呢?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往後進行任何新科技、新商品的行銷時,也別忘了問問自己,做的究竟是電子型錄,還是能挑起慾望的廣告?



圖片來源:
http://goo.gl/7eVgpq
https://goo.gl/cHzKpT

資料來源:
https://goo.gl/fLlUBR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親愛的,我把超商變大了!便利商店進化大改造!

你每週逛便利商店幾次呢?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居全球之冠,早在幾年前就已超過一萬家!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天天上超商報到,每次平均消費約71元,台灣人的生活,早已和便利商店分不開了!激烈競爭下,台灣的便利商店各出奇招,透過集點、冰淇淋熱潮、微電影等各種行銷手法擄獲消費者的心。更重要的是,走進便利商店,想必你一定已察覺到了某些改變:新進超商開始出現用餐區、廁所、網路,甚至出現烘焙屋、餐點輕食等複合式吧檯。嶄新的空間設計透露出便利商店的新時代已經來臨!

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簡化概念,與孩子共創豐富品牌個性

隨著年末的佳節氛圍逐增,不少品牌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做了更多的情感面溝通。這是個屬於全家人、朋友、情人的節日,但要問到誰是聖誕節最重要的角色?那絕對是每個孩子。讓每個孩子能持續作夢,讓每個孩子美夢成真,是每個大人都想為他們做到的。替他們守護實踐夢想,就像是守護了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孩一樣。

前面幾期都有介紹到共同創作是品牌行銷的新趨勢,今天就要介紹2個品牌透過共同創作的特別企劃,在聖誕節前夕將孩子的想像變成真了。透過這樣的合作,為品牌打造豐富的品牌個性,並打動每個消費者心中的小孩,使品牌與消費者建立更深度的連結與共鳴。


猜猜泡泡嘗起來是什麼味道?是爆米花!?
Microsoft-Julia’s Flubbles Machine


每個人小時候應該都有著很多現在想起來實在是瘋狂、不切實際的怪念頭,但如果在那時有人相信你了,支持你的想法並協助你將之實踐,這會是多棒的事?

微軟在11月為office365推出一部紀錄式短片來介紹他們與一位孩子的特別企劃─「Julia的味泡泡機 (Julia’s Flubble Machine)」一台能創造出具有口味的(Flavored)泡泡(Bubble)機器,所以叫味泡泡機(Flubble Machine)。這個乍聽之下絕妙但又難以想像的想法,來自於一位年僅8歲的小女孩Julia,而且藉由Office365,她的想法逐漸成形!






透過這個短片,微軟不僅成功傳遞了「Great ideas can come from anywhere.」的企業標語,並透過這樣的實踐過程證明「And with right tools, everything is possible.」。雖說是孩子為主題的行銷溝通,但實際的溝通對象其實是更為年長的主要使用者,就像是訴說著:連孩子都可以如此輕鬆的使用了,並且獲得愉悅的體驗,我也一定可以作到吧!與孩子們的合作總是能幫助品牌取得消費者的好感,並容易簡化訊息,能以更直接、不帶負面限制的概念,打進每個消費者心裡的那個小孩。



資料來源: Microsoft


我的塗鴉朋友是真的! 無期限支持天馬行空的想像。
IKEA-soft kid for education


為了讓世界上更多貧窮地區的孩童能藉由教育得到更好的未來,IKEA 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以及急救助兒童會合作Soft Toys For Education的慈善公益活動,透過這項計畫,IKEA每一個賣出一個玩偶,就會有一歐元或美元捐贈給這些機構。這計畫已行之有年,但今年是第一次以孩童作為設計師,共同創造幫助更多孩童的玩具。今年的10件作品來自於全世界孩童,最終入選的10件有一件是來自於台灣喔。






在每個孩子心中應該都有著一個美夢,想像自己的塗鴉都擁有真正的生命,活躍於他們眼前與他們玩樂!除了好感度,這樣的合作帶給品牌更多豐富的個性以及與消費的情感連結。孩子為主題的溝通容易消費者在心中建立正向的品牌聯想(brand association),如〝年輕〞、〝原創〞、〝創意〞、〝樂趣〞、〝自由〞等品牌形象。體驗從孩子的視角看世界,讓許多不可能都化為可能。


資料來源:IK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