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Who do we think 'we' are?

 

不可否認的,社會階級一直都是存在著。君主政權盛行之時,國王皇帝就是最大,百姓只有嗑頭下跪親吻戒指的份;即使是現今自稱民主自由的國家,其實骨子裡還是藏著不平等的待遇;更何況是印度,看似現代的當下實為掩埋著種姓制度。這實在怪不了誰,說難聽點,不就是誰賺的錢多,誰的權力大,誰含著金湯匙出生這些狗屁事情,要怪也只能怪天,怪自己投錯胎。

然而,從古到今就是有那麼一批人,默默的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結構,再以圖形、甚至藝術的型態呈現。在英國的展覽 "Rank":picturing the social order 1516-2009,帶我們一起檢視從文藝復興時代至今的社會階層的轉變,這其中不只是由上到下的階級演進,更隱含人類的觀念、信仰、文化、歷史、藝術的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筆下的社會階級,可看出宗教對於當時的影響仍很大。

19世紀,以蜂窩形式繪成的社會結構,工業革命造成商業興起,造成階級流動。

21世紀,藝術家以最貼近日常生活的衣服類別,示意社會經濟工作分類人口統計。
由高階管理階級(白領階級),依次至長期失業者。



再怎麼變,階級制度還是與人脫不了關係,從這些走過歷史記錄歷史的圖,再次應證了老祖宗留傳下來的一句話:"風水輪流轉"。也是啦,再怎麼囂張也沒辦法永遠囂張,人心惶惶的黑暗主義造就蓬勃發展的文藝復興;沒有極度集權的君主時期,哪能推動現今自由崇上的民主年代。所以不論是什麼階級,其實也不需要這麼認命,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改變命運。


"Rank":picturing the social order 1516-2009
http://www.benbranagan.co.uk/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