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博物館的新經濟學

以為這是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新展覽嗎? 不! 從今年2月起New Yorkers週末又多了可以休閒的新去處,MoMa在週日舉行免費的瑜珈教學。在博物館裡做瑜珈…應該是很有趣的新體驗。







這股風潮不只是在紐約,Los Angeles的Hammer博物館也在週四舉行Bike Night,在這一天開放館內庭園供市民停放單車,同時播放電影、提供免費雞尾酒。





明尼蘇達州的Walker Art Center,從5月開始要舉行一系列「Don’t Sleep on It: 24-hour Art-making Marathon 」活動,活動內容針對家庭量身打造、全部免費。



博物館和社區居民走得越來越近,背後其實有個無奈的大環境因素。在英國的博物館發現,金融海嘯發生後,博物館參觀人口卻奇蹟似的大幅提升。去年膺選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利物浦,博物館參觀人口是往年四倍;就連大英博物館、泰德現代博物館,入館人次都比去年提昇百分之十以上。

「因正為不景氣,參觀博物館的人反而變多了。」藝評家Rifkind 指出,和紐約收費高昂的博物館不同,英國大型博物館多年前便實行免費進館政策。因為他們發現,免費入館才能讓民眾願意把博物館當成「家」,「然後慢慢地,他們開始願意為特展或服務付費」。

其中,大英博物館改建後,諾曼佛斯特設計的「大展苑(Great Court)」便逐漸取代海德公園,成為倫敦人親子共遊的首選。








藝文產業有時總讓人們覺得有些距離,這波金融海嘯改變不少消費型態,而博物館的社區化也讓我們有了新的期待,藝文可以越來越平民化。

沒有留言: